admin 发表于 2017-12-19 23:04:33

小曲白酒酿酒工艺之发酵篇

我们知道小曲酒主要集中在南方,但是无论从工艺、原料上都有些差异,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核心控制点,就是温度控制。

谈小曲酒的发酵,我今天以传统小曲酒的工艺来展开交流,主要从配糟问题、入池发酵等几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交流。

1、小曲酒的配糟
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等大家公认的浓香大曲名酒有千年窖池万年糟的说法,其实也就是配糟持续的使用!我们传统的小曲酒持续生产使用配糟,和千年窖池万年糟的道理是一样的。

什么是配糟?

配糟就是上一轮蒸酒后的酒糟糟醅,有遗留的残余淀粉、酸类物质、酯类物质、水分等等。蒸酒后的糟醅淀粉一般在10%左右——出酒率理想,糟醅淀粉含量低;出酒率低,糟醅的淀粉含量就高一些。以100斤东北高粱为例,53度,出酒58斤以上,残余淀粉基本在7%左右。

配糟的作用?

配糟在固态小曲酒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物质,具有调节发酵速度、糟醅的整体酸度、糟醅的酒精浓度和水分的作用,还可提供酒化条件、微生物的养料和可利用残余淀粉等。这时候我要插一句,糟醅的酸度影响其实很大,关系着这批发酵出来酒的品质!特别是发酵周期短的小曲酒。——我们知道小曲酒的典型风格呈味物质是乙酸乙酯,但是生成乙酸乙酯的前体物质是乙酸和乙酯;当然乳酸乙酯生成的前体物质是乳酸和乙醇。

关于配糟比例问题。

一般将本轮次发酵入池的糟醅淀粉调节到平均20%左右,配糟的比例有1:1——1:4之间都有。冬季配糟量小,夏季配糟量大,也要结合配糟的淀粉含量来调配使用。

所以,配糟很重要!

要固定留足配糟。配糟的存放也很重要,囤放配糟的器皿撮箕要根据气候季节温度调节增减,配糟出来要低倒轻匀在撮箕上;配糟的存放也要注意卫生,配糟不要裸露的长时间存放,防止水分等挥发性物质如酸酯类挥发,一般用简单的器皿如塑料薄膜盖住为宜。

2 关于发酵容器
现在使用的发酵容器五花大门都有。有用陶缸的、也有水泥池的(修在地面上的水泥池、地面挖坑后水泥浇筑的水泥池)、更有不锈钢槽的等等。

但是这个大家不用担心,发酵器皿都不是问题。

不过我要肯定的是,发酵容器会对发酵有影响,影响热交换传递和微生物呼吸作用,这点我不细说。但是关键还是在控制。如挖坑后浇筑的水泥发酵池,一定要注意做好防止地下的渗水。

3、关于入池发酵
我经常接到电话咨询说关于发酵的问题,如入池几天了发酵没动静是怎么回事?等等。

入池发酵涉及到入池温度和踩窖问题,(踩窖就是糟醅进如发酵池的松紧问题),我想先从发酵产热开始。

小曲酒发酵过程中产生相当的热量,这些热量的来源有两方面:一种是呼吸热,一种是发酵分解热。

呼吸热就是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呼吸氧气增殖会产生热量,实际操作中我们做箱就是用的这个原理(如做箱和开箱的温度控制)。关于做箱有专门的课程安排,我这里不做阐述。

由于小曲酒传统工艺是采用容器密闭发酵,酒醅中的溶解氧相对比较少,酵母呼吸作用实际上比较弱,因此放出热量主要是发酵分解热为主。小曲酒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使酒醅品温不断升高,尤其是主发酵阶段,糟醅的品温迅速升高!一般来讲,降低一个淀粉,如果没有热量流失,糟醅的品温可以生高两度或以上!

如果发酵温度过高,超过40℃以上,就会抑制根霉菌和酵母菌的代谢,导致发酵减慢甚至停止,从而使酒醅残淀粉或残糖较高,酒精含量较低,发酵效率降低,直接的结果就是出酒明显减少。

通俗点说,就要控制入池时发酵糟醅的品温。

特别是南方地区,夏季天气炎热气温高,小曲酒生产时尽管采用容量小的容器密封发酵,依靠容器周壁的表面积向四周放热,可自然调节酒醅品温;但由于气温较高,有的大工厂发酵车间也必须采取措施,如通冷风或洒水降温,适当控制环境温度来调节发酵温度。

如果采用大容器发酵,由于酒醅的容量增大,发酵过程中特别是主发酵阶段放出的热量大大增加,因此发酵设备必须要有足够冷却面积的冷却装置,或发酵车间要有空气调温装置,才能保证大容器发酵顺利进行,才能使大容器发酵生产的小曲酒质量和出酒率达到传统工艺的要求。

比如湖北的劲牌公司小曲酒的生产,工业化程度高有着产量的要求,他们在夏季不停产,而是用空调来控制室内温度来保障生产。

酒精发酵是厌氧的生物氧化过程

这里我要说点理论上的知识。

在厌气(无氧)条件下,通过酵母与根霉细胞内酒化酶的作用将葡萄糖转化,反应形成中间代谢产物丙酮酸,再通过脱羧酶作用,将丙酮酸脱羧放出CO2并生成乙醛,再将乙醛还原为酒精。

而在开放有氧状态下发酵时,酵母与根霉更多的是进行呼吸作用而增殖,抑制发酵,在单位时间内糖的消耗速度便减慢,出酒率也明显下降。

这里实际说的是踩窖的问题,糟醅中的空气(氧气)要合理的控制。

传统工艺容器密封发酵,酒醅中的溶解氧减少,霉菌和酵母菌呼吸抑制发酵的作用就会减少。因此能较彻底将可发酵性糖转化为酒精,出酒率明显提高;

同时成熟酒醅中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含量也较高,使小曲酒的香味和典型风格能衬托出来,增加酒的醇厚感。因此,小曲酒的香味和风味也较好。

入池发酵的控制
我前面谈产热,实际就是为入池控制做准备。很关键的就是入池温度和踩窖控制。

淀粉降低会产热,所以一般传统小曲的发酵入窖时糟醅品温应在18~26℃之间。在实际生产中,夏季入池温度控制低(夏季不超过26℃),冬季可以稍高;

也要关联着看配糟的用量。配糟用量低,入池温度稍低;配糟用量高,入池温度可以稍高。

入窖的糟醅既不能压的紧,也不能过松。太松了空气多,微生物有氧呼吸增殖影响出酒率;太紧了直接会导致糟醅淀粉结构都破坏了,或糟醅的水分都被挤压出来了,也不利于发酵;就是正常酵母发酵产生的酒不能释放出来。

一般掌握在每立方米容积内装醅料630~640公斤左右为宜。一般踩窖后,用手抓起来轻捏糟醅,松手能自己散开为宜。

装好糟醅入池后,在醅料上盖上一层糠,传统用(窖泥)密封,也有很多用塑料薄膜密封的。

发酵时间
发酵过程主要是掌握品温,并随时分析醅料水分、酸度、酒量、淀粉残留量的变化。可能这些大工厂会有记录,我们投料少些的的没有关注,但是我们适时要闻糟的味道,没有异杂味或乃至酸臭味等等。产生酸臭味肯定是卫生没有做好!

发酵时间的长短,根据各种因素来确定,有7-20多天不等。不做过多阐述。

传统小曲酒的发酵,一般当窖内品温上升至36~37℃后,即可结束发酵。

我也碰到过有咨询发酵温度都到38度或更高了,还在升温!分析问题,这可能就是你的配糟,入池温度控制,踩窖等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这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初始控制了。

老师傅都有经验,温度到达顶温如35度或以上时,挺的时间越长,酒越香。为什么呢?因为一般酯类物质的生成都是在这个温度;当然要控制的是不要过快达到的发酵顶温,也会导致其他影响品质的如醛类、杂醇油等物质的大量生成,影响酒的品质。

正常的发酵温度变化,每天梯度的温度生高,更利于后期出酒率和酒质达到一个平衡。综合来说,就是温度平稳上升,顶部挺,后势缓落。

我们做个总结:

小曲白酒在发酵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尽量地将淀粉糖类转化成酒,避免过多地生成酸类和其他物质,这一步骤也是决定白酒品质高低的重要一步。

小曲白酒在实际的生产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环境方面的限制,气温的影响,以及操作过程中对发酵速度、淀粉糖化的精确掌握程度,让发酵成为了白酒生产中的一个关键。

固态小曲白酒的发酵并不是简单的淀粉变糖、糖变酒的过程,而是通过培养微生物所产生的酶来分解底物,其生化反应是相当复杂的。所以发酵要求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认识白酒发酵的要求和目的

要求箱桶配合要恰当,发酵速度正常,使糖多变酒、少生酸及其它损失。

发酵是酿造白酒的重要一个环节,白酒的品质和产量在这一环节可以得到见证,之前所做的工作也都是为了最大效益化的发酵。

2.正确认识和使用配糟:

配糟在固态小曲酒生产具有调节发酵速度、酸度、酒精浓度和水分的作用;还可提供酒化条件、微生物的养料和可利用残余淀粉等。要按气候、季节准确的使用各种原料品种的配糟用量,且配糟的质量要合格(不长杂菌、不现泥、不缺水等)。

3.白酒发酵过程要点

糟醅品温要调匀,适当踩紧发酵匀。控制入池温度,发酵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观察发酵糟醅的味道。

4.监控发酵动态
发酵过程可以分为前发酵、主发酵和后发酵三个阶段。

酵三个阶段

①前发酵期
糖分的分解和消耗,可以繁殖大量酵母细胞并分泌出酒化酶系。


②主发酵期
在酵母菌产生的酒化酶系的催化下,糖分变酒的反应作用迅速而加剧,并且达到最高点,随后逐渐衰退反应减弱,这时酵母细胞便停止繁殖(营养物减少和酒精浓度的增加)。大部分糖分被转化为酒精。


③后发酵期
糊精等缓慢的分解转变成酒精,最后发酵停止。在固态小曲酒操作中,是以温度上升速度来反映整个发酵过程的。温度平稳上升,顶部挺,后势缓落。

以上四点内容是关于小曲白酒发酵的要点解析,发酵作为酿酒工序中的一个必要环节,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因此,发酵中影响酒质的各种因素酿酒师都必须要了解清楚,并针对这些因素做出调整才能够酿出优质的小曲白酒。

admin 发表于 2017-12-19 23:04:57

以上内容来自安琪酵母

zgh958 发表于 2017-12-20 09:32:41

长知识了,谢谢管理员的分享。

zgh958 发表于 2017-12-20 09:33:35

谢谢管理员的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曲白酒酿酒工艺之发酵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