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秦时明月汉时酒 于 2017-10-24 20:20 编辑
酿酒离不开微生物,本贴以我的浅薄知识分析一下酿酒微生物。我本科学的是生物科学专业,微生物学是必修课,但是学的不好,所以搞酿酒属于业余爱好。2014年教过一门课,发酵食品工艺学,有几章讲的是酿酒,所以也算有一点点基础。本贴所讲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酿酒用的酒曲,可以大致分为生化曲(糖化酶加干酵母,糖化酶一般用微生物发酵后提取),小曲,大曲。
很多人觉得大曲不好搞,从微生物学知识分析,大曲最好搞。生化曲,要求每次都消毒,因为生化曲用曲量最小,小于1%,很容易出现污染。
小曲用量也小,1%左右,搞不好也会出现杂菌污染。
大曲用量大,20%-30%,酱香型用量更大,所以酒醅中的微生物含量最大,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百度一下,1g土壤含多少微生物,1g大曲中的微生物只会比1g土壤中多,因为大曲是用粮食做的,营养成分比土壤高的多。大曲中微生物种类多,因微生物代谢产物复杂,故口感好。
用大曲做酒,属于开放式操作,设备(坛子,泥窖,酒窖,大缸等)不需要消毒,基本上不会出现污染,8月份,因为曲受潮有两坛子酒糟加曲后没升温,挖出来又加了曲,很快就升温了。
从微生物学分析,大曲最简单,但是大曲工艺相对复杂一点,有很多细节需要不断总结。故个人以为,做大曲的并不是什么很牛逼的人,不值得拿来装逼。尤其是在本论坛,大家基本上都会做酒,只要肯折腾,按工艺流程,注意每个细节,大曲酒谁都能做,出酒率30%绝对有保证。
酿酒本来就是从自酿,到作坊,再到酒厂,如果这个顺序都不懂,那我也只能呵呵了。所以我最见不得有人喷酿友瞎胡搞(酿友自谦除外)。
大曲糖化(培菌)微生物变化
大曲糖化本质是使用粮食使微生物从休眠状态,进入繁殖状态,故糖化温度至关重要,温度过高虽说不至于杀死微生物,但是可能使微生物繁殖数量少,或者进入休眠状态,从而不能使酒醅中的微生物数量达到最大值,出酒率降低。举个例子,比如酵母菌繁殖方式有出芽生殖(环境条件好时)和孢子生殖(环境条件不利时)。微生物孢子对不良环境的耐受性很大(高温,缺水,酒精)。蒸过的酒糟,什么都不加,如果密封起来,照样能出酒,就是因为有微生物孢子的存在。
微生物如果在条件合适下繁殖,可以出现指数增长,但是实际上微生物生长受环境限制,基本上遵循图1。糖化,如果从微生物学分析,叫做微生物扩大培养更合适。糖化的目的是使微生物达到稳定期。也就是使微生物数量在一定环境中达到极值。
图1在糖化中,越接近稳定期,出酒率越高,这个基本上靠控水(粮食含水量50%-53%),所以粮食尽量不要煮,蒸的话容易水分控制,控温(浓香大曲,糖化温度不超37℃),控温还要根据温度调整用曲量。
总之,说这么多也是然并卵。古人不懂微生物,照样出好酒。以微生物知识分析,目的就是告诉大家,大曲并没什么难度,谁都能搞!之前的帖子已经讲过工艺流程,感兴趣的可以参考。至于经验,细节问题,等我总结后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