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资料证明,古埃及以及Mesopotamians的人们最早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
从五千年前的一幅墓壁画中可看到当时的古埃及人在葡萄的栽培,葡萄酒的酿造及
葡萄酒的贸易方面的生动情景。
我国的葡萄酒究竟起源于何时?这一直未有很有说服力的证据。近年有作者认
为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有了葡萄酒。据有关资料,1980年在河南省发掘的一 个商代后期的古墓中,发现了一个密闭的铜卣。经北京大学化学系分析,铜卣中的
酒为葡萄酒("保藏三千年的葡萄酒",<<酿酒>>,1987.5)。至于当时酿酒所采用
的葡萄是人工栽培的还是野生的尚不清楚。另有考古资料表明,在商代中期的一个 酿酒作坊遗址中,有一陶瓮中尚残留有桃、李、枣等果物的果实和种仁(唐云明等,
"试论河北酿酒资料的考古发现与我国酿酒的起源",<<水的外形,火的性格--中国
酒文化研究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11)。尽管没有充足的文字证据,但
从以上考古资料,我们确可相信在商周时期,除了谷物原料酿造的酒之外,其它水 果酿造的酒也占有一席之地。
一般说来,在古代中国,葡萄酒并不是主要的酒类品种,但在一些地区,如在 现在的新疆所在地,葡萄酒则基本上是主要的酒类品种。有关资料可参考"葡萄和
葡萄酒传入我国的考证"(见张玉忠论文,<<水的外形,火的性格--中国酒文化研究
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在一些历史时期,如元朝,葡萄酒也曾大力
普及过。历代文献中对葡萄酒的记载仍是较为丰富的。
司马迁著名的<<史记>>中首次记载了葡萄酒。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张骞奉汉
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 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
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
三)。大宛是古西域的一个国家,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这一例史料充分说明我国在 西汉时期,已从邻国学习并掌握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技术。西域自古以来一直是
我国葡萄酒的主要产地。<<吐鲁番出土文书>>(现代根据出土文书汇编而成的)中有
不少史料记载了公元4-8世纪期间吐鲁番地区葡萄园种植,经营,租让及葡萄酒买
卖的情况。从这此史料可以看出在那一历史时期葡萄酒生产的规模是较大的。
东汉时,葡萄酒仍非常珍贵,据<<太平御览>>卷972引<<续汉书>>云:
扶风孟 佗以葡萄酒一斗遗张让,即以为凉州剌史。足以证明当时葡萄酒的稀罕。
葡萄酒的酿造过程比黄酒酿造要简化,但是由于葡萄原料的生产有季节性,
终究不如谷物原料那么方便,因此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并未大面积推广。在历史上, 内地的葡萄酒,一直是继继续续维持下来的。唐朝和元朝从外地将葡萄酿酒方法引
入内地.而以元朝时的规模最大.其生产主要是集中在新疆一带,在元朝,在山西太 原一带也有过大规模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的历史。而汉民族对葡萄酒的生产技
术基本上是不得要领的.
汉代虽然曾引入了葡萄及葡萄酒生产技术,但却未使之传播开来.汉代之后, 中原地区大概就不再种植葡萄.
一些边远地区时常以贡酒的方式向后来的历代皇室 进贡葡萄酒.唐代时,中原地区对葡萄酒已是一无所知了。唐太宗从西域引入葡
萄,<<南部新书>>丙卷记载:"太宗破高昌,收马乳葡萄种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损
益之,造酒成绿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长安始识其味也."宋代类书<<册府元龟>
>卷970记载高昌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东约二十多公里,当时其归属一直不定. 唐朝 时,葡萄酒在内地有较大的影响力,从高昌学来的葡萄栽培法及葡萄酒酿法在唐代
可能延续了较长的历史时期,以致在唐代的许多诗句中,葡萄酒的芳名屡屡出现。 如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刘
禹锡(772-842年)也曾作诗赞美葡萄酒,诗云:"我本是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 美酒,尽日饮不足"。这说明当时山西早已种植葡萄,并酿造葡萄酒。白居易,李
白等都有吟葡萄酒的诗.当时的胡人在长安还开设酒店,销售西域的葡萄酒.
元朝统治者对葡萄酒非常喜爱,规定祭祀太庙必须用葡萄酒.并在山西的太原,
江苏的南京开辟葡萄园.至元28年在宫中建造葡萄酒室.
由于蒸馏技术的发展,元朝开始生产葡萄烧酒(白兰地brandy),
<<饮膳正要>>对此有记载。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西域的
葡萄烧酒。
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卷30中曾记载了我国栽培的葡萄品种有:
水晶葡萄,晕色带白,如着粉形大而长,味甘.
紫葡萄,黑色,有大小两种,酸甜两味.
绿葡萄,出蜀中,熟时色绿,至若西番之绿葡萄,名兔睛,味胜甜蜜,
无核则异品也. 琐琐葡萄,出西番,实小如胡椒,……云南者,大如枣,味尤长.
中国古代的葡萄酒的酿造技术主要有自然发酵法和加曲法.后一种, 有画蛇 添足之嫌,说明了中国酒曲法酿酒的影响根深蒂固.
1 自然发酵法:
葡萄酒无需酒曲也能自然发酵成酒的。从西域学来的葡萄酿酒法应是自然发
酵法。唐代苏敬的<<新修本草>>云:"凡作酒醴须曲,而蒲桃,蜜等酒独不用曲" 。
葡萄皮表面本来就生长有酵母菌,可将葡萄发酵成酒。
元代诗人曾写过一首诗,记载了当时的自然发酵法.
翠虬天桥飞不去,颔下明珠脱寒露。
垒垒千斛昼夜春,列瓮满浸秋泉红。
数霄酝月清光转,浓腴芳髓蒸霞暖。
酒成快泻宫壶香,春风吹冻玻璃光。
甘逾瑞露浓欺乳,曲生风味难通谱。
纵教典却 裘,不将一斗博凉州。
2 加曲发酵法:
由于我国人民长期以来用曲酿酒,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酿酒时必须加入
酒曲,再加上技术传播上的障碍,有些地区还不懂葡萄自然发酵酿酒的原理。于是 在一些记载葡萄酒酿造技术的史料中,可看到一些画蛇添足,令人捧腹的做法。如
北宋的著名酿酒专著<<北山酒经>>中所收录的葡萄酒法,却深深带上了黄酒酿造法
的烙印。其法是:"酸米入甑蒸,气上,用杏仁五两(去皮尖)。蒲萄二斤半( 浴过, 干,去皮,子),与杏仁同于砂盆内一处,用熟浆三斗,逐旋研尽为度,以生绢滤
过,其三半熟浆泼,饭软,盖良久,出饭摊于案上,依常法候温,入曲搜拌。"该 法中葡萄经过洗净,去皮及子,正好把酵母菌都去掉了。而且葡萄只是作为一种配
料。因此不能称为真正的葡萄酒。葡萄并米同酿的作法甚至在元代的一些地区仍在
采用。如元代诗人元好问在<<蒲桃酒赋>>的序言中写到:"刘邓州光甫为予言:'吾安
邑多蒲桃,而人不知有酿酒法,少日尝与故人许仲祥,摘其实并米饮之,酿虽成, 而古人所谓甘而不饴,冷而不寒者,固已失之矣。"
清末1892年,华侨张弼士在烟台建立了葡萄园和葡萄酒公司──张裕葡萄酿 酒公司,从西方引入了优良的葡萄品种,并引入了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从此我国的
葡萄酒生产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
新中国成立后,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国又从保加利亚,匈牙利, 原苏联引
入了酿酒葡萄品种.我国自己也开展了葡萄品种的选育工作.目前,我国在新疆,甘肃 的干旱地区,在渤海沿岸平原,黄河故道,黄土高原干旱地区及淮河流域,东北长白山
地区建立了葡萄园和葡萄酒生产基地. 新建的葡萄酒厂在这些地区也得到了长足的 发展。
根据我国最新的国家标准,葡萄酒是以新鲜葡萄或葡萄汁为原料,经酵母发
酵酿制而成的、酒精度不低于7%(v/v)的各类葡萄酒。
葡萄酒按酒的色泽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三大类。
根据葡萄酒的含糖量,又可分为干红葡萄酒、半干红葡萄酒、半甜红葡萄酒
和甜红葡萄酒。白葡萄酒也可按同样的方法细分为干白葡萄酒、半干白葡萄酒、半
甜白葡萄酒和甜白葡萄酒。
按照国家标准,各种葡萄酒的含糖量如下所述:
干葡萄酒,含糖(以葡萄糖计)小于或等于4.0
g/L;
半干葡萄酒,含糖在4.1~12.0 g/L;
半甜葡萄酒,含糖在12.1~50.1
g/L;
甜葡萄酒,含糖等于或大于50.1 g/L。
按酒中二氧化碳的压力分为三类:
无气葡萄酒(still
wine)(包括加香葡萄酒),这种葡萄酒不含有自身发酵 产生的二氧化碳或人工添加的二氧化碳。
起泡葡萄酒(sparkling
wine),这种葡萄酒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是以葡萄酒 加糖再发酵而产生的或用人工方法压入的,其酒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20℃时保持 压力0.35 MPa(3.5
bar)以上,酒精度不低于8%(v/v)。
香槟酒属于起泡葡萄酒,在法国规定只有在香槟省出产的起泡葡萄酒才能称
为香槟酒。
葡萄汽酒,葡萄酒中的二氧化碳是发酵产生的或是人工方法加入的,其酒中 二氧化碳含量在20℃时保持压力0.0510~0.25 MPa
(0.51~2.5 bar),酒精度不低 于4%(v/v)。
此外,葡萄酒经过再加工,还可生产加香葡萄酒和白兰地。根据品种的不同,
生产技术也有所不同。
加香葡萄酒也称开胃酒,是在葡萄酒中添加少量可食用并起增香作用的物质,
混合而成的葡萄酒。按葡萄酒中所添加的主要呈香物质的不同可分为苦味型、花
香型、果香型和芳香型。我国的味美思酒就属于这种类型。
白兰地是葡萄酒经过蒸馏而制得的蒸馏酒。有些白兰地也可用其它水果酿成
的酒制成,但需冠以原料水果的名称,如樱桃白兰地、苹果白兰地和李子白兰地。
葡萄酒采用葡萄为原料.葡萄必须是适于酿酒的品种.
传统的葡萄酒发酵,是不用添加酵母菌的,利用葡萄皮表面上的酵母菌将葡
萄浆(或葡萄汁)中的糖份转变成酒精。
红葡葡萄酒和白葡萄酒生产方法的最大区别是红葡萄酒是葡萄经压榨破碎后
,带皮渣发酵的,而白葡萄酒则是葡萄经破碎后,先将皮渣分离后,仅用葡萄汁 发酵。
以红葡萄酒的生产为例,生产方法是:采摘葡萄后,经过分选,用专门的破
碎机将葡葡破碎,除去葡萄梗,得到葡萄浆,在葡萄浆中充入二氧化硫(其主要作 用是杀死葡萄皮表面的杂菌)。葡萄浆被输送到发酵罐中进行前发酵,在发酵过程
中,随着酒精度的提高,葡萄皮中的色素成份及香气成份被浸取出来,故红葡萄酒 的颜色较深。发酵完毕,经过压榨,去除葡萄皮渣。得到前发酵葡萄酒,这时的葡
萄酒,口味并不佳,还需经过调整成份,再经过一次后发酵,后酵后,装入橡木桶 进行陈酿。再经过调配、澄清处理,最后经过包装、低温灭菌,就得到红葡萄酒。
───────────────────────────────────
表1 感观要求
───────────────┬───────────────────
项 目 │ 要 求
───┬───┬───────┼───────────────────
│ │ 白葡萄酒 │近似无色、微黄带绿、浅黄、禾杆黄、
外 │ 色 │ │金黄色
│ ├───────┼───────────────────
│ │ 红葡萄酒 │紫红、深红、宝石红、红微带棕色、棕红色
│ ├───────┼───────────────────
│ 泽 │ 桃红葡萄酒 │桃红、深玫瑰红、浅红色
│ ├───────┼───────────────────
观 │ │ 加香葡萄酒 │深红、棕红、浅红、金黄色、淡黄色
├───┴───────┼───────────────────
│ 澄清程度 │澄清透明,有光泽,无明显悬浮物(使用软木塞
│ │封口的酒允许有3个以下不大于1mm的软木渣)
├───────────┼───────────────────
│ 起泡程度 │起泡葡萄酒注入酒杯中时,应有细微的串珠状
│ │气泡升起,并有一定的持续性
───┼───┬───────┼───────────────────
│ 香 │非加香葡萄酒 │具有纯正、优雅、怡悦、和谐的果香与酒香
香 │ ├───────┼───────────────────
│ 气 │加香葡萄酒 │具有优美、纯正的葡萄酒香气与和谐的
│ │ │芳香植物香
气 ├───┼───────┼───────────────────
│ │干,半干葡萄酒│具有纯净、幽雅、爽怡的口味和新鲜悦人
│ │ │的果香味,酒体完整
与 │ ├───────┼───────────────────
│ 滋 │甜,半甜葡萄酒│具有甘甜醇厚的口味和陈酿的酒香味,甜酸
│ │ │协调,酒体丰满
滋 │ ├───────┼───────────────────
│ │起泡葡萄酒 │具有优美醇正、和谐悦人的口味和发酵起泡
│ │ │酒的特有香味,有杀口力
味 │ ├───────┼───────────────────
│ │加气起泡葡萄酒│具有清新、愉快、纯正的口味,有杀口力
│ 味 ├───────┼───────────────────
│ │加香葡萄酒 │具有醇厚,爽舒的口味和谐调的芳香植物香
│ │ │味,酒体丰满
───┴───┴───────┼───────────────────
典型性 │典型突出、明确
───────────────┴───────────────────
───────────────────────────────────
表2 理化指标
───────────────────────┬───────────
项 目 │ 要 求
────────────┬──────────┼───────────
酒精度(20℃) │甜、加香葡萄酒 │ 11.0 ̄24.0
├──────────┼───────────
%(V/V) │其它类型葡萄酒 │ 7.0 ̄13.0
────────────┼───┬──────┼───────────
│ 无 │ 干型 │ ≤4.0
│ ├──────┼───────────
│ 气 │ 半干型 │ 4.1 ̄12.0
│ ├──────┼───────────
│ 葡 │ 半甜型 │ 12.1 ̄50.0
│ ├──────┼───────────
│ 萄 │ 甜型 │ ≥50.1
│ ├──────┼───────────
│ 酒 │ 干加香 │ ≤50.0
总 糖 │ ├──────┼───────────
│ │ 甜加香 │ ≥50.1
(以葡萄糖计) ├───┼──────┼───────────
g/L │ 起 │ 天然型 │ ≤12.0
│ 泡 ├──────┼───────────
│ 、 │ 绝干型 │ 12.1 ̄20.0
│ 加 ├──────┼───────────
│ 气 │ 干型 │ 20.1 ̄35.0
│ 起 ├──────┼───────────
│ 泡 │ 半干型 │ 35.1 ̄50.0
│ 葡 ├──────┼───────────
│ 萄 │ 甜型 │ ≥50.1
│ 酒 │ │
────────────┼───┴──────┼───────────
滴定酸 │甜、加香葡萄酒 │ 5.0 ̄8.0
(以酒石酸计) ├──────────┼───────────
g/L │其它类型葡萄酒 │ 5.0 ̄7.5
────────────┴──────────┼───────────
挥发酸(以乙酸计) g/L │ ≤1.1
───────────────────────┼───────────
游离二氧化硫,mg/L │ ≤50
───────────────────────┼───────────
总二氧化硫,mg/L │ ≤250
────────────┬──────────┼───────────
干浸出物 │ 白葡萄酒 │ ≥15.0
├──────────┼───────────
│红、桃红、加香葡萄酒│ ≥17.0
────────────┼──────────┼───────────
铁 │ 白葡萄酒 │ ≤10.0
mg/L ├──────────┼───────────
│红、桃红葡萄酒 │ ≤8.0
────────────┼───┬──────┼───────────
二氧化碳(20℃) │起泡 │≤250ml/L
│ ≥0.30
MPa │加气 ├──────┼───────────
│起泡 │≥250ml/L
│ ≥0.35
────────────┴───┴──────┴───────────
技术要求
感观要求,见表1。
表1
────┬─────────┬──────────┬──────────
项目 │优级(V.S.O.P.) │ 一级(V.O.) │ 二级(★★★)
────┼─────────┴──────────┴──────────
外观 │ 澄清透明,晶亮
无悬浮物、无沉淀
────┼─────────┬──────────┬──────────
色泽 │金黄色至赤金黄色 │ 金黄色 │ 浅金黄色至赤金黄色
────┼─────────┼──────────┼──────────
│具有和谐的葡萄品种│具葡萄品种香,橡木香│具原料品种香,酒香,
气味 │香,陈酿的橡木香,│及酒香,香气协调,无│橡木香,无明显的剌激
│醇和的酒香,幽香浓│剌激感 │感和异味
│郁 │ │
────┼─────────┼──────────┼──────────
口味 │醇和。甘洌,沁润,│醇和,甘冽,完整,无│ 醇正,无杂味
│细腻,丰满,绵延 │杂味 │
────┴─────────┴──────────┴──────────
━━━━━━━━━━━━━━━━━━━━━━━━━━━━━━━━━━━━
国家技术监督局1989-11-07批准 1990-09-01实施
GB11856-89
━━━━━━━━━━━━━━━━━━━━━━━━━━━━━━━━━━━━
理化要求,见表2。
表2
────────────┼───────┬───────┬───────
项 目 │优级(V.S.O.P)
│一级(V.O.) │二级(★★★)
────────────┼───────┴───────┴───────
酒精度(20℃),%(V/V)
│ 38.0-44.0
────────────┼───────────────┬───────
总酸(以乙酸计),g/L │ ≤
0.6 │≤
0.8
────────────┼───────────────┴───────
总酯(以乙酸乙酯计),g/L│ 0.4-2.5
────────────┼───────────────┬───────
总醛,g/L │ ≤0.15 │≤0.25
────────────┼───────────────┴───────
铁,
mg/L │ ≤1
────────────┼───────────────────────
铜,
mg/L │ ≤0.5
────────────┼───────────────────────
甲醇, g/L
│ ≤0.8
────────────┼───────────────────────
杂醇油, g/L
│ ≤1
────────────┼───────────────────────
注:
(1)白兰地卫生指标按GB2757中"以薯干及代用品为原料者"一栏执行
(2)出口产品按合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