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rosub 于 2021-5-14 14:56 编辑
第二至第五轮发酵 不再添加新高粱,重复第五到第九步。但要测量含水率和酸度。 含水率测量方法:温度130度,时间为2个小时,然后测恒重。相传还有160度20分钟的,更快。为此,我特意买了个恒温烤箱。 酸度定义:100g 酒酷滴定消耗氢氧化钠的毫克分子数,以度表示。从本质上来看,用样品中的质量摩尔浓度b (H+)表达更为明确。SI单位为:摩尔/千克。 即10g 酒醅消耗1毫升0.1mol/LNaOH溶液称为1度。 家里只有氢氧化钾,称取5.6g,融于1000ml水中,就是0.1mol/L溶液。自己搞,就不标定了,太麻烦了。我的测量比较粗放,仅供参考。 称取10g酒酷,加100g纯净水,用搅拌机粉碎,静置15min备用。吸取10ml上清液,加20g纯净水(这个随便加,多少无所谓),用针筒抽取0.1 mol/LKOH溶液,慢慢加入搅拌,至到PH=7,使用了多少ml,酸度就是10度。 酸度(0.1mol/LKOH,ml/g) =V*C*10 式中:V——滴定过程中消耗氢氧化钾标准溶液体积,ml; C——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浓度,mol/L 其他事项: 1.取得的4次酒,全部混合在一起,无釉陶罐陈酿5-10年,家酿,凑合着吧,也没有太多勾兑的余地。成品质量,还是不错的,那股子酱香的味道,很好闻,己酸乙酯适量,没有浓香型白酒的怪味(其实就是高浓度己酸乙酯的味道)。 2.必须添加额外的酵母,茅台空气中有大量长期驯服的酵母霉菌细菌,我们没这个条件,酵母是必须添加的。 3.高温堆积,其主力菌种是空气中的曲霉,其最佳温度28度,含水率30%,所以堆积成败,含水率至关重要。 4.酒精发酵过程中,水的参与至关重要,所以含水率必须提高至40-50%,水多酒多,黄水对己酸乙酯的产生,也非常重要。 讨论: 1.酱香型白酒中有一定量的己酸乙酯,但己酸乙酯的生成非常缓慢,本方案中,己酸乙酯的生成没有单独出来,具体含量需要进一步测量(目前没有好的办法),是否可以用窖泥+尾酒+适量麦芽汁慢慢生成己酸乙酯,单独蒸馏勾兑? 2.茅型酒的主体香:自从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茅台酒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以来,至今已检出百种以上的成分。但是究竟其中哪些成分或哪些成分间的量比关系是构成酱香的主体香源,至今尚无定论。传统茅台发酵温度非常高,基本30-35度起步,主力发酵40-48度,曾经也在这个温度试验过,基本失败,升酸太厉害,有报道说茅台窖池里有一株47度才高产酒精的酵母,可惜买不到;还有报道说,耐高温的芽孢杆菌也能产酒,那是否应该提升主力发酵温度呢? 3.随着轮次的加大,升酸严重困扰着我,目前只能采用加大消毒力度、延长曲块存放时间、缩短发酵时间、降低发酵温度来控制,有报道说,使用富马酸可以抑制升酸,但肯定会抑制酒质,而且酱香型白酒是高酸度的白酒,理论上酸度高是应有之意,但酸度太高会抑制淀粉酶的工作,会终止发酵,最后几轮,是否应该添加耐酸的酶制剂和酵母呢? 感慨: 酿酒是一项很严肃的事情,切忌引入玄学、经验主义。我个人观点:无测量,不酿酒。为此,我添置了大批设备器材,比如酒度仪、PH测量仪、糖度仪、恒温烘干机、超净工作台、分析天平、各种试剂、各种瓶瓶罐罐,只为言之有物。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论坛上也是鱼龙混杂。我真心希望,多一些学术研究,少一些挖苦谩骂;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 |